春季开学第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校园,与以往每个工作日一样,进入校门,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办公楼前的广场上驻足,深情凝望刻在连廊上的八个红色大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把每天的凝望当成一种仪式,以从中获取持续进步的力量。然后,进入办公室,沉浸在一桌、一椅、一电脑、一书架的世界里,开始了读书、备课、上课的常规生活,以踏实勤奋的态度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义。这样的生活,从1992年至今,已重复64个学期、32个学年。
一、背负叮咛,师路启航
1988年8月,我收到了一所师范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十年寒窗,终于圆梦,我欣喜若狂,拿着通知书给家人欣赏。时任乡村中学校长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一纸通知书铸就了你新的人生起点,你毕生要从事教师职业了,你要懂得,当一个平庸的老师容易,做一名优秀的老师很难,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品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大学里好好学习吧!”
大学四年,我一直牢记父亲的叮咛,笃信好学,博览群书。毕业典礼上,中文系同学个个摩拳擦掌,踌躇满志,我带着“优秀毕业生”的光环,更是豪情满怀,觉得四年的积累足以受用终生,但系主任的一番话让我们瞬间清醒:“大学所学的知识不过是海洋里的一滴水,远不够用,学高才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努力吧,从师之路,任重道远,优秀教师的荣光,需要你们用一生去追寻!”
二、勤勉躬耕,勇毅前行
背负着系主任的期望,我回到故乡师范学校教书,从师之路开始启航。犹记得去学校报到的情景,走进校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映入眼帘,长辈们强调了多次的八个字变得立体厚重起来,我当即发誓,一定要勤奋努力,躬耕教坛,争取成为这里最优秀的老师。然而现实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那天,教务处主任给了我一本语文教材,让我回家备课。第一篇课文是郭沫若的《石榴》,但我对此文几乎一无所知,我不禁慨叹,大学里所学的知识真的太少了,远不能支撑我从容地登上讲台,学识如此匮乏,我还有什么理由为读了几本书而沾沾自喜呢?我又想起长辈们的殷切嘱托,他们不仅以拳拳之心激励后学,而且终生辛勤工作,努力追逐优秀教师的荣光,为我做出了表率,我应杜绝浮躁,潜心治学,攀登书山,遨游学海,唯有如此,才是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最好践行。于是,开学前那段日子,我翻阅了很多资料,求教了很多师者,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终于为《石榴》写出了感到满意的教案。
第一堂课赢得了学生的认可,他们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下课后,我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一个学生追上来对我说:“老师,听得出来,你的知识很渊博,希望你以后每节课都能让我们开阔眼界。”学生充满期待的眼神让我再次意识到“学高为师”的重要,也让我感受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意义深远,从此,我把读书学习当成了一种不可更改的习惯,同时还努力培养写文章、做学问的雅趣。为了营造书香氛围,我在教研室内张贴了两幅标语:“诗书养性风光美,文章育人天地宽”,“饱读诗书开胜境,勤挥笔墨著华章”。在这样的氛围里,我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初心不改,勇毅前行,32载过去,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三、满腔赤诚,传递薪火
多年来,我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激励自己,也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学生,希望他们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激发强劲的学习动力,识尽天下字,读遍天下书,为将来成为优秀教师积淀能量。与学生朝夕相守的日子,我尽最大努力为人师表,传递薪火,即使在上网课期间,也不放松对他们的要求。2020年2月,因疫情原因,学生开学后未能返校,全部居家上网课。为了督促他们起床晨读,我要求他们从早晨6:30开始,通过微信、QQ等途径向我发送读书语音,我收到后,逐一点开认真倾听。每篇文章的篇幅都很长,每位同学要发送多条语音才能把一篇文章读完,所有同学的语音汇聚到我的手机上,每天都会有上千条左右,我需要花费两三个小时才能听完,而我乐此不疲,如同倾听最美的天籁。如果有同学没有按时发送,我就发信息或打电话提醒。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我每天都会在班级群里编发一些励志话语,很多同学发私信对我说,这些话语给了他们克服惰性、发奋学习的力量: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以此送给爱读书的少年。”
“跨过山丘,穿越旷野,你们的声音向我飘来,琅琅清脆,戛玉鸣金,让我想到了你们凝神于思、伏案苦读的模样。”
“昨夜,一场好雨,让三月的小城焕发出勃勃生机。今晨,我漫步于绿树红花之间,听你们的晨读语音,真是世间最美的旅行!”
“人间最美四月天,你们身披霞光、手捧黄卷、伏案读书的身影,胜过各种春光,成为最美的风景。同学们,加油!”
……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哲言就像一束光,指引我不断追求璀璨的教育盛境。如今,我已由黑发变为白首,但追逐师者荣光的雄心仍在,我会继续勤勉躬耕,勇毅前行,为成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卓越教师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