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城市建设学院教师高涛:甘做科研“苦行僧”

作者: 时间:2021-09-16 点击数:


       他是四所高校的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毕业后的他明明在外有更好的发展机会,竟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到家乡,只为造福家乡人民。他就是菏泽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副院长高涛。

           多样化授课,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课堂上,高涛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案例,导入新的教学内容,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他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等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尽可能去解决每一个问题;考虑到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他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教学,不论学习成绩怎样,他都会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但是,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高涛也会在实验和作业练习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同,高涛以实施“专业课程拓展工程”为契机,深挖专业课育人要素,畅通育人渠道。



    从课本到现场,书面知识与实践应用贯通

在高涛看来,教学这个词对他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二是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他积极申请并主持省级教研课题,并与其他老师一起结合各地高校的教学经验对课程进行剖析,提出多个独具特色的教学计划。高涛在提到自己教授的市政工程和3dmax这两门课程时,告诉记者市政工程要考虑到地下环境等因素,而3dmax则是把自己的想法、设计理念表达出来、可视化的技能,二者相辅相成,两门课程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核心都是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

高涛经常带领学生去上参观实践课,他曾带领学生到菏泽市污水厂进行参观学习,他认为,通过水厂首席工程师们的讲解来了解污水处理的过程与工艺,书本知识在现场生动地展现出来,更能深化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2018级城市建设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王雨荷说:“走出课堂进行实践不但增加了我们对实践应用的认识,也增加了课堂趣味性,非常易于接受。”高涛表示,获得知识与掌握技能是学生们的必修课。在课堂中,他会将书面知识与实践应用融会贯通,一并教授给学生,让学生从学中做,在做中学。

我希望自己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真正的落实到对学生的教学中,做到学用结合,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高涛说。

           三回家乡,只为造福家乡人民

长于此、生于此,对于菏泽这座城市,高涛有着特殊的情感。2005年毕业于聊城大学的高涛回到家乡后选择当一名地理老师,2009年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硕士毕业后再次回家乡担任菏泽学院资源与环境系讲师,2010年考取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2015年取得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后。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带着丝丝恋乡情结,高涛在回巢反哺助推家乡发展的路上愈发坚定。博士后的他明明可以选择留下来工作,深思熟虑后,他选择坚持自己的初衷,只想为家乡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

由于菏泽市地处黄河下游,大多为黄河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属华北平原新沉降盆地的一部分,积水是在所难免的。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服务家乡,高涛和菏泽的相关企事业单位一起,正在努力探索平原地域区域极端降水预测与海绵城市相结合方面的研究课题。期望通过提前预测地区的降水量、有可能存在积水的路段,将更方便于当地百姓的生活,助力经济发展。高涛致力于将科研服务地方,也为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针对河南“7.20”特大暴雨的成因,高涛也正在与中科院等单位合作,通过开展数值模拟实验,量化台风烟花带来的水汽对河南“7.20”特大暴雨的贡献,揭示台风烟花对河南“7.20”特大暴雨影响的关键物理过程和机理。



     甘作苦行僧,只为科研贡献一砖一瓦

高涛从读研时开始写论文,目前发表高水平SCI收录论文24篇。“大家都说我是苦行僧,每天都甘坐冷板凳,春夏秋冬在我这里像是只过了两季。当然,也有人说我傻,研究的东西可能到最后都不会有成果。但是做学问是个不停在思考的过程,那种成就感就会驱使你一直都有动力,这种感觉是任何金钱和荣誉都无法代替的。”提起学术问题,高涛豁然地说道。

当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问到家庭和工作如何权衡时,高涛也有些愧疚:“几乎每天都在忙工作,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上,有时候确实觉得对家庭有所亏欠,非常感谢家人的支持,这与我今天的成就是密不可分的。”

       “要尽自己的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服务学校,服务家乡。”十六年前高涛是这么想的,如今他仍在坚守内心。

 

 

 

菏泽学院教师工作部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学路2269号 
邮编:274015